4月12日,校史馆志愿服务队25余名师生赴武当博物馆、丹江口校区及十堰市博物馆,开展主题为“研学实践,探源求知”的研学活动,旨在进一步提升校史馆讲解员的讲解素养,促进校史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武当博物馆:解码传统文化讲解艺术
上午9时,抵达武当博物馆,讲解员柳芳以“铜铸鎏金玉皇坐像”为例,为队员们呈现了一场专业讲解的"标准范式"。她右手45度斜伸指向文物细节,左手自然垂放,身体微微前倾保持15度角,在展柜与观众之间形成三角站位,既确保参观视线畅通,又保持恰当社交距离,动作行云流水,优雅自然。在互动交流环节,队员就自身在讲解过程中的疑惑与柳芳展开了交流,气氛热烈。

丹江口校区:寻根校史,感悟传承
下午1时,低达丹江口校区,丹江口校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熊金波带领研学团参观了校园。熊金波副书记就学校在丹江口办学的历史故事,娓娓道来,为研学团上了一堂生动的校史课。队员们认真聆听,不时记录,校史馆讲解员杨子怡感慨道:“这种沉浸式的校史实践活动,让我们对校史有了更立体、更深刻的理解,校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变成了可触摸、可感受的鲜活记忆。”。活动结束后,研学团在杨献珍像前合影。

十堰博物馆:实战演练,优化讲解技巧
下午5时,抵达十堰市博物馆,在“远古人类家园”主题展厅,讲解员易西子为研学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。以"郧县人"头骨化石为例,易西子以身示范,她将专业的考古学术语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叙述:"这个距今100万年的头骨化石,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长者,向我们诉说着汉江流域最早的人类故事...",队员们围成一圈,认真观摩她的讲解姿态、语言节奏和互动技巧。随后,队员们在短暂的思考准备后,分组实战演练,易西子作了点评。

在返程途中,校史馆负责人刘耀钦对本次研学活动作了总结。他表示,此次研学活动既是一次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,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,通过“走、看、听、练”四位一体的研学方式,实现了专业讲解能力的再提升、理论与实践的再结合、校史文化的再学习。他要求全体队员要认真整理研学笔记,把研学成果转化为讲解素材,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专业素养,讲好校史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