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还是个青涩稚嫩的小女孩时,我走在汉江边指着那栋红红的房子问妈妈:妈妈,那是什么?妈妈说那是杨献珍、燕韶九、何世昌等革命人士的母校。当我当我逐渐长大,高中步入郧阳区第一中学时,站在那栋红房子前,我才知道 原来那叫红楼,是郧阳党史馆和区一中校史馆。当我进入大学,步入汉江师范学院校史馆,成为一名校史馆讲解员,细细体味校史背后的故事时,我才知道,原来这坐始建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红色建筑背后 是汉师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无私与奉献。今天,就让我们以这座红楼为引子,一同走进汉江师范学院的历史长河,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珍贵记忆,感受汉师精神的无私与奉献。

这座飞檐、斗拱、红墙的建筑,正是镌刻着汉师人精神丰碑的"红楼"。那一年,国家建设需要高于一切。为响应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,面对即将被淹没的郧阳府衙校区,全校师生仅用三个月时间,在荒坡上肩挑背扛、垒起砖石、架起梁木,建成了郧阳城北门坡新校区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红楼所在地。白天,师生们顶着烈日参与工地劳动;夜晚,煤油灯下的琅琅书声穿透竹篾墙板。当丹江口大坝第一方混凝土浇筑时,我们的师生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,在简陋的教室里培育着鄂西北的教育火种。
随着水库水位逐年抬升,红楼逐渐成为三面环水的"教育孤岛"。1960年,教室墙壁因长期浸泡布满青苔,但晨读的声浪依然准时在6点30分响起。最艰难时,师生们把黑板架在堤坝上授课,用扁担挑着课本涉水往返。这种"水中办学"的奇观,正是汉师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精神堤坝。
十年间,我们让出了府衙故地,割舍了新建校园,甚至在水库蓄水前夕,师生们仍在淹没线下的试验田抢收科研作物。当1967年最终撤离时,红楼地基已没入水面两米,而从这里走出的362名毕业生,正奔赴三线建设的各个战场。
从丹江口到南水北调,从支援二汽到服务车城,汉师志愿者们依然在用“汉师红”守护绿水青山,践行着无私与奉献精神。今天,当北京市民畅饮汉江水时,请记住这甘甜中沉淀着一所师范院校跨越甲子的奉献;当十堰新城闪耀车灯时,请看见这光芒中跃动着一代代师者矢志不渝的初心。
红楼的故事还在续写,汉师的奉献精神永不停息!它如同一座灯塔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让我们铭记这段校史,传承汉师精神,在保护生态、服务社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我们的力量!让汉师的荣光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,让我们的奉献篇章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画卷之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