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旁人口中汉江师范或许只是高等学府里的师范学院,是飞檐斗拱与玻璃幕墙辉映的建筑群,是樱花白兰次第绽放的园林校园。而我口中的汉江师范却不止是汉江师范,我要说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燕韶九,要说“真金不怕火来炼”的燕若痴,要说坚持一支红笔写到底的杨献珍。今天,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回望历史,总有一幅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。那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——山河破碎处,有万千同胞挺直脊梁;烽烟四起时,有热血青年逆风执炬。在这段激荡的岁月中,我校不仅是一座传授知识的殿堂,更是用热血浇筑的烽火摇篮!从五四惊雷唤醒沉睡的大地,到抗战号角响彻黎明的天际,这里始终跳动着与民族同频的脉搏,燃烧着与时代共振的星火!

抗战爆发,烽火弦歌,书生报国挽山河。郧县人杨献珍于山西创办抗日决死队,似暗夜明灯吸引着三十余名师范学子——史丁文、赵志等热血青年,联袂赴国难。这些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的书生,最终多以身殉国,将青春永远定格在太行山的血色黎明中。同年金秋,地下党员燕若痴以笔为剑,秘密组建郧县抗日救亡工作团。他们在茶馆酒肆宣讲民族大义,在城隍庙前演出《放下你的鞭子》,用油印小报《新华日报》唤醒沉睡的乡野。那些沾着墨香的传单,如同星星之火,点燃了鄂西北的抗战激情。至一九四一年,鄂西战役的硝烟漫过汉江。日军铁蹄踏破襄樊,敌机在郧县上空投下死亡的阴影。省立中学的晨读声化作《松花江上》的悲怆合唱,女学生们扎着蓝布头巾,将《妇女解放歌》唱遍郧阳街巷。青石板路上,铜板落进募捐箱的脆响昼夜不绝——"一日一分钱"运动掀起了巨浪。历史不会忘记:当教室的讲台变成抗战的堡垒,当学生的钢笔改写为战斗的檄文,正是这些文弱书生,用鲜血在荆楚大地上写下了最刚毅的抗战诗行。
“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”汉江师范学院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非凡历程,正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史的微观缩影。在十余载风雨中,这里走出的三千余名毕业生,或扎根乡土点燃文明星火,或血荐轩辕捍卫民族尊严,或传播真理迎接东方破晓。其精神血脉中流淌的“丹心育才、兼济天下”的品格,至今仍在汉水之滨生生不息,延续为“艰苦奋斗,百折不挠,无私奉献,团结协作”的汉师精神。当我们在校史馆凝视那些泛黄的毕业合影、破损的抗战课本时,仿佛能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响——那是一个民族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集体记忆,更是一所大学对“教育何以兴国”的永恒回答。